document.write('
')图①:甘肃环县一名大学毕业生“羊倌”正在进行羊舍消毒。
图②:一名大学毕业生“羊倌”在给羊喂料。
图③:甘肃庆环肉羊制种公司技术人员在给怀孕母羊做B超。
本报记者 王锦涛摄
图④:甘肃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陈汤塬育肥场全景。
张永鑫摄
引子
还是养羊,但方式和效果大不同——600多名大学毕业生陆续加入到环县的牧羊人队伍;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养羊业的贡献占了一半。
甘肃省环县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养羊历史悠久。但在多年前,这里养羊大都还是传统方式,人才匮乏是其中重要原因。
今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时指出,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科技素质提升,要靠有现代化素质的农民,人才留不住是不行的。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环县把发展羊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从2021年发布“招贤令”,到2021年启动大学生养羊“三年千人计划”,再到成立甘肃省首个县级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环县打出扶持政策组合拳,至今吸引约600名大学毕业生返乡投身养殖业发展,推动传统羊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选 择
“返乡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算了笔细账,慎重作出的决定”
国庆中秋假期过后,环县中盛羊业千只湖羊养殖示范合作社负责人姬永锋忙着下乡督促检查第四季度的防疫工作。这天,他驱车来到环县城东塬万只基础母羊繁育场,几年前,他担任过这里的场长。
天好,阳光明媚。花园式的场区内,几十栋羊舍分两列整齐排开。姬永锋戴好帽子、口罩,穿上白大褂,套上鞋套,经过雾化消毒后进入羊舍。
“这里的每一只羊都有身份。”姬永锋指着羊耳朵上一个小小的耳标说,“耳标就是羊的身份证,通过它可以准确查询羊的出生年月、防疫时间等信息。”
说话间,消毒车入场,开始喷洒消毒。触景生情,姬永锋想起7年前返乡工作时的情景:“那时不像现在,愿意听我讲防疫的人不多。”
2021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两年的姬永锋,已是陕西省西安市一家养殖企业育肥场的场长。也就在这一年,环县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广招人才。家里打来电话,希望姬永锋借机回家乡发展。
回到环县,姬永锋入职县畜牧兽医局畜牧技术服务中心。“主要工作就是进村入户宣讲防疫。”姬永锋说,当年,推广养殖防疫并非易事。不少养殖户都是“老把式”,头几回,还能听他讲。到后来,姬永锋还没张嘴,“老把式”就说话了:“我养了半辈子的羊,还要你个娃娃教?”
姬永锋返乡工作没多久,由于防疫跟不上,环县很多养殖户损失惨重,“不少人家的羊圈都空了。”姬永锋说。
“老把式”们开始主动联系姬永锋。养殖防疫渐渐普及,不到一年,全县防疫率从40%升至90%以上。“直到现在,再没出现过大的疫情。”
2021年,姬永锋有了更能施展所学的机会:环县引进养殖龙头企业,成立了环县中盛羊业发展有限公司。姬永锋前去应聘养殖场场长。
“场长?”主考官用怀疑的目光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然而,看完简历、谈完话,他当即决定录用。
从木钵镇刘家园养殖场起步,一路成长,姬永锋如今已是环县中盛羊业千只湖羊养殖示范合作社负责人,带领500多人的团队,其中大学毕业生“羊倌”400多人。“我应聘的时候,所有的场区都还在规划的图纸上。如今,环县已经有了成熟的平台,对于想从事养殖业的大学毕业生来说,发展环境、条件更好了。”姬永锋感慨道。
2021年起,环县出台了3年内减免圈舍租金、贷款贴息、就业补助等政策,成立甘肃省首个县级大学生养羊产业协会,姬永锋任会长。
车道镇魏洼村的虎与龙,就是其中一名返乡大学毕业生。他从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到南方地区投奔亲戚,在一家电子厂打工。
一天晚上,虎与龙和在环县屠宰场工作的同学微信聊天时,得知县里引进了肉羊养殖企业,正在招募大学毕业生。
同学说:“基础工资每月4300元,加上奖金,到手能拿5300多元。”
“这比我在电子厂的工资还要高。”
“你是科班出身,回来定有用武之地。”
此后没几天,虎与龙办理了辞职手续,踏上回家的列车。“返乡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算了笔细账,慎重作出的决定。”他说,返乡工作收入不低,生活费用则要低得多,更重要的是有了学有所用、施展才干的平台。
平 台
“伴随环县羊产业转型升级,家乡有了放飞青春梦想的新舞台”
“我娃好好念书,长大了考学走出去。”姬永锋记得,小时候去放羊,爷爷站在圪梁梁上,嘴边常挂着这句话。
环县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要让农民稳定脱贫致富,必须紧紧扭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
“找准比较优势,环县锚定养羊产业转型升级。”环县县长何英禅说。
本文地址:/jianpin/4443.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