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ument.write('
')编者按:位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悬崖村”,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发展农文旅相结合的产业模式,解决“一方水土无法养活一方人”难题,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从某种程度而言,这里是中国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
中国网/中国扶贫在线讯 (记者张蔚蓝)“悬崖村”名为阿土列尔村,坐落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的千米悬崖之巅。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四川民族类别、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由于基础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自然条件极端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这里成为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硬骨头”,是“短板中的短板”。
2021年媒体报道,阿土列尔村的15名儿童,为了往返于山底小学和山顶的村庄,不得不在海拔高差近1000米的山间顺着藤梯攀爬。“悬崖村”的故事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年,通往“悬崖村”的藤梯被钢梯所替代,村民上下山的时间从以前的8小时缩短为不到2小时。2021年5月,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悬崖村”8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423人全部搬入位于昭觉县城的集中安置点。
阿土列尔村也称“悬崖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坐落于千米悬崖之巅、地势险要,从前村民们出行需顺着悬崖修建的17段藤梯攀爬来回,再走一段没有护栏的崖壁。张蔚蓝摄
易地扶贫搬迁:搬进新社区拥抱新生活
昔日通往“悬崖村”的藤梯已被2556级钢梯所替代。张蔚蓝摄
48岁的某色伍哈是土生土长的阿土列尔村人,今年五月,他成为最后一批从“悬崖村”里搬迁到集中安置点的贫困户之一。如今,他在“悬崖村”上开起了小卖部,每月收入约有2000元。“五年前我不会讲普通话,也没读过什么书,一个人带四个孩子很辛苦。村子火了之后陆续有很多游客来游玩,我就跟着游客学、看着电视学,现在基本对话都没问题的。”
交通不便曾经为这里的人们抵挡了战乱与匪患,如今却变成村落发展最大的困境。据阿土列尔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介绍,2021年,半山腰的坡地大平台上出现了一条狭长裂缝,时而还有落石从裂缝山涧处滑下,这让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开始筹划搬迁。“以前上山会遇到一些小猴子,看你一个人走上去,它们就会来捣乱。”帕查有格说,五年来他在“悬崖村”上下来回不少于400次,“大伤没有,小伤有很多”。
吉克古者一家是帕查有格的帮扶对象。一家六口在迁入安置点前有一些顾虑。“我不会讲普通话,以前住在山上的时候就是在种地,偶尔会下山打打零工、替别人修房子,收入很不稳定。”他用彝语说道,后来眼看着一批批贫困户搬迁走了,在帮扶队员的一再劝说下,他自己也决定尝试一下。“当时就像做梦一样,这样好的房子我从前都没见到过。在彝语里有一句话‘一生没见过大象,这辈子是不会梦到大象的’。”不久以后,他决定卖掉老家里的牛羊,开始适应搬迁后的新生活。
吉克古者所在的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6个安置点中面积最大的一个。该社区共安置贫困户1424户,其中80户来自“悬崖村”。过去,这里的人们在阴冷昏暗、四面透风的土坯房里人畜混住,没有自来水也没有电;现在,安置社区的每户人家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的标准进行分配,最大住房面积为100㎡,每套房子都包含有卧室、浴室、厨房和客厅。社区配备齐全,有学校、商店、就业中心、留守儿童家园、妇幼保健中心、法律咨询室和其他基础设施。目前,一个户外农贸市场及一个商业区正在筹备建设中。
为了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有效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安置点积极落实贫困户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确保搬迁群众持续稳定。政府加快对扶贫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社区治理,对贫困户开展免费的烹饪、电焊、彝绣等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吉克古者说:“我的妻子参加了社区的刺绣培训班,平均每天可以绣8双袜子和一条围巾,每双袜子得20元,一条围巾则有35元收入。另外,她还通过从事社区公益性岗位,当清洁员每月能挣500元。我自己现在也在上厨师的培训课。”
本文地址:/xingdong/1423.html
请遵守互联网相关规定,不要发布广告和违法内容